政策导向|“十四五”期间 智慧城市如何发展?
国家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,“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”“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”。
纵观智慧城市的发展,2008年底,智慧城市概念诞生。2009年开始,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。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、服务内容非常广泛,但核心主线是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”提升城市服务品质。客观地看,中国这些年来智慧城市发展历程的探索,仍然只是一个起步阶段。
三大核心问题有待解决
缺乏对智慧城市理念、内涵的科学统一认识;缺乏有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;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。
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内涵极其宽泛,实际上其中很多的核心问题,例如互联互通、信息共享、业务协同,真正破题的依然很少。总体来看,智慧城市在深化发展中面临三大核心问题。
第一,缺乏对智慧城市理念、内涵的科学统一认识。
很多人仍然站在不同的视角看智慧城市。就像盲人摸象一样,有人看到的是数字政府,有人看到的是城市治理,有人看到的是新基建,有人看到的是惠民服务,有人看到的是产业经济,有人看到的是5G、区块链……那么,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内涵到底是什么?
第二,缺乏有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理论和方法。
通过13年的发展,大家越来越认知到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。
第三,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长效的运营发展模式。
目前,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步迅速,“云战疫”“健康码”“云监工”等成为疫情防控的“利器”,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。特别是疫情之后,大家深有感触,如果只管花钱建设智慧城市,但却不管它是否能运营,是否能用智慧城市的杠杆去带动数字经济,这样的智慧城市是行不通的。
因此,智慧城市需要探索如何长效发展,优化新型智慧城市的生态,通过政府引导,鼓励政企合作、多方参与,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,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健康运营,着力提高民众体验的满意度。
同时,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形成数据治理、数据开发的数据安全利用机制,释放城市数据要素活力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智慧城市的发展
需求上,智慧城市要解决真问题;使命上,以人为本,开放惠民;价值上,要追求效果导向、效益导向;品质上,平战结合,聪慧敏捷;形态上,以终为始、长效运营。
过去的20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、应用、技术不断惊艳世界的20年。未来20年,抓住发展机遇,与时代同频共振,城市智慧化将持续惊艳世界。互联网将从信息互联网、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,从“互联网+”转向“智慧+”,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。
特别是疫情就像是一场洗礼,是数字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机遇,而且完成了全中国数字化的概念普及。后疫情时代如何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?我认为要从这五个方面发力。
第一,需求上,智慧城市要解决真问题、真痛点、真需求。
过去,在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方面,有很多的弱需求、伪需求。所以过去有很多的项目,往往在验收之日、竣工之日就是这个系统“开始尴尬”之时。所以智慧城市一定要变成城市生命体的一部分,然后持续地来发挥它这种对需求的适配的作用。
第二,使命上,以人为本,开放惠民。
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民众的需求作为第一出发点。没有市民和企业的参与,没有来自市民和企业的需求,就没有智慧城市。智慧城市未来的深度设计、深入开发、深度运营,要进一步挖掘人和企业的需求,惠及大家。
第三,价值上,要追求效果导向、效益导向。
过去,太多的智慧城市项目没有直接的项目效果,没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,这个需要重点转变。
第四,品质上,平战结合,聪慧敏捷。
智慧城市的数据,应该是实时鲜活的数据,不只是平时可以做一些可视化的展示,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些实时的决策指挥、应急管理,真正实现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态管理。